2010年7月的一天,一场国际气象组织主持的国际探空仪比对正在进行。来自12个国家的探空设备参加了现场比对,其中包括在导航芯片领域高度发达的美国、日本。而令人惊讶的是,我国的探空仪完全采用了自主研发的OTrack-32北斗多模芯片,探空精度、灵敏度、功耗等指标完全满足探空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国际比对结果表明,东方联星公司研制的国产芯片,各项指标均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而应中科院的要求,我国风云3号气象卫星上,将安装适应太空环境的“BeiDou/GPS/GLONASS/Galileo多频多模芯片”。我们自己的导航芯片,终于实现了4系统10频率、高精度载波相位测量,且能适应外太空电磁环境,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高精度测量和外太空环境下器件稳定可靠工作的问题,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国产品牌当自强
时间回溯到2009年8月,北斗多模卫星导航芯片实现批量生产一年之际,专家组在对其性能做现场测试。
进行的最后一个项目也是测试活动的高潮:试验台上除了中国东方联星公司的一款芯片以外,还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安置着一款国外允许出售给我国的相似类型的高端芯片,将对它们进行灵敏度的比较测试。随着操作员连续缓慢地降低卫星信号模拟器的输出功率,显示屏上标志卫星信号强弱的蓝色柱体高度逐步降低,进口芯片信号失锁了!而我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却仍能收星定位。
在其他几项指标中,冷启动时间小于35秒、热启动时间不大于1秒、重捕获时间不大于1秒……来自科技部、中电集团等11位行业专家肯定,我国的北斗/GPS/GLONASS多模芯片产品“相当或优于国外先进的同类产品的相应性能”,其“产品的跟踪灵敏度和捕获灵敏度,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先进接收机的水平”。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测定,我们才敢于接下为国庆阅兵飞行编队研制定位芯片的活儿。”东方联星的董事长张峻林对记者说。而这项任务,给的硬性指标是在20天内完成。其结果,现已被亿万人验证: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中,应用了我国自己生产的定位芯片的飞行编队,表现米秒不差。
不需要庆功宴和香槟酒,数据和事实就是对北斗多模导航芯片最好的嘉奖;而同行和专家们的祝贺,则是自实现批量生产以来最好的肯定。中国能自己造出导航芯片,且它不是样品、不是摆设,它能用、好用、可大范围用。批量生产两年来,客户遍布航空、航海、气象探空、电力传输控制、物品跟踪、位置监控、手持导航等关键领域,地域延伸至该行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日本。
“真是看到了才会相信!”有人这样赞许。但对于张峻林和研发团队来说,是要先去相信了才会看到今日的成果。
科技做行囊
在斯坦福GPS实验室期间,张峻林意识到了“人力”与“人才”二者内涵的差别。渐渐地,在他和几位中国同行的脑中,明晰了自己进行导航芯片工程设计研究,不是为了去装满知识的“水桶”,却是要找到点燃新事业的火种。“一起回国创业”这句话,在他们中间开始由冲动性提议演变成了严肃的决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