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国计民生,而医疗信息化则是医疗卫生事业能否在信息时代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支撑,正受到政府部门及越来越多相关企业及组织的关注。
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保健费用的提高,促使临床向自助保健方向转变。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家用医疗设备市场预计在2009年150亿美元电子设备消费的基础上,将在接下来的5年内实现9%的复合年增长率。这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电子医疗产品在过去3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80年的可植入式去颤器、1982年的血管修复术及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冠状动脉支架等发明可看出,科技对医疗装置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医疗专业人员能够不断提升治疗的精确性及确定性。
如果说过去30年中科技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医疗产品的发展,那么未来20年,科技创新将更加有力地推动电子医疗产品的发展,从而引领医疗向个体化方向发展。
若要预测未来医疗的趋势,最好的方法是了解现今创新的情况。许多将在2029年成为看护标准的技术目前已引进医学界,临床试验、美国FDA许可、医学研究补助及其他因素将使得这些创新在全世界被广泛采用与实施。
在个体化医疗、可植入装置及光学技术等方面将出现某些显着的变化。然而,若要有效地部署及管理这些医疗解决方案当中的无线装置,就必须着眼于装置在互动上的网络规模、传输的数据量、整体装置尺寸及所需传输范围。
医疗解决方案目的的临界性是免除干扰影响的重要因素。虽然无线局域网络、蓝牙低功耗技术等无线接口本身可用于较大规模的网络运作,而且该项低功耗技术能改善原本蓝牙技术所采用的多项组件,然而,装置操作环境中的干扰范围与数量会使得这类界面无法用于某些应用。因此,许多可植入装置及重要看护装置都需要专属的解决方案,以便对电磁干扰、灵敏度以及范围等需求提供更好的控制与认知。
个体化医疗
现今的社会有“疾病看护”体系,但没有健康看护体系。在未来的15~20年,技术创新会将更多保健、早期侦测及预防方面的投资与责任转移到消费者一方。
在未来20年内,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口将能自行使用具备成像及非成像功能的诊断装置检测自身的健康状态。例如,胃调节器可植入人体内治疗过胖及酗酒等疾病;数位创可贴可用来监控伤口状况,并反馈感染迹象;马桶内建的高效能传感器可持续测量大小便中的细菌数,并警告感染及其他疾病的发生。而这些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手机可作为一个强大的平台,能根据预定参数向个人及其健康看护服务人员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未来20年内,在糖尿病患者出现实际症状之前,他们的手机或许可以预先向病患和医生警告糖尿病性休克的发生。目前已经有数百种不同的应用可通过医疗技术帮助病患监控其健康状态,并进行自我看护。
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系统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是大多数病患看护系统的主要特点。通过以太网络或无线网络等接口,能使医院内及病患家中所有的设备形成网络。现今的接口能够让医生运用医院内部网络或病患的家庭安全系统或手机,从远程联机到病患身上配戴的无线传感器,而这整套系统是运用以太网络或医疗呼叫中心持续监控病患的居家情况。除了耗电量之外,数据速率及范围是选用无线接口时必须考虑的另外两项重点。2.4GHz的高频率范围提供涵盖全球的多通道高速数据速率及负载周期。但是低频率可增大信号范围,对于多通道的全面监控,其范围可局限在固定位置,而数据速率可增加至最大。当监控多个传感器时,范围则会比数据速率更为重要。总之,解决方案的选择必须符合系统耗电及数据传输等需求。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