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的盆满钵满的厂商在2011年理应意气风发,但业界却出现了踌躇和疑惑。笔者在2月22-24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太阳能及光伏会议”上听见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
美股上市的四大光伏巨头日前相继披露了第四季度和全年的财报。正如业内预测,赛维LDK、天合光能、英利、尚德全部交出了净利大增的成绩单。不过,今年的市场前景却引发了业内担忧,光伏产业可能集体遭遇“寒流”。
受益于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上述企业第四季度业绩都大幅增长。其中,赛维LDK业绩同比增长2倍左右、天合光能同比增长223.7%,成绩尤其突出。根据研究机构Solarbuzz的数据,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安装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8.2GW,比上年增加了139%。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的营业收入为820亿美元,比2009年的400亿美元增加了105%。
得益于此,英利、尚德等都在财报中指出,出货量大幅增加,打破历史纪录。以尚德为例,去年总体出货量1572MW,增长124.5%;全年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高达1.8GW,硅锭硅片产能500MW。
不过,今年国内的光伏产业却可能因为欧洲各国相继下调光伏上网电价补贴而遭到冲击。2010年,欧洲国家的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为14.7GW,占据了2010年全球需求的81%。
一些券商及相关行业机构也对中国一线光伏企业今年的业绩表示了担忧。目前,中国太阳能产业界,包括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在呼吁一个关键问题——电价。2011年,政府核定的0.7288元/度收购电价低于市场预期。而部分省市(如安徽的一些二线城市)向企业征收的电费却是1元/度以上。
发电企业普遍认为,和所有的新能源产业一样,太阳能发电设备的普及也需要先期投入和政府补贴,这也是国际通用做法。如果不适当补贴电费,太阳能发电就没有利润,企业自然不愿意提高这种赔本买卖的份额,而银行也不愿意提供融资支持。
因此,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和电企对国内太阳能市场不肯充分投资,一直在观望政府提高收购电价等扶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