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俗称电子标签)、无线数据通信、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和设备,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构成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物物相联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物品(商品)、物品与物品之间也能够进行“交流”。
在不少官兵看来,物联网还只是战场感知精确化、武器装备智能化、综合保障灵敏化、驱散战场后勤保障“迷雾”等一连串听起来有些概念化的军事术语,似乎与军营的日常工作、生活并无太直接的联系。实则不然,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渐行渐近,每一个普通的官兵都可以从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对物联网已经或将要带给我们的变化有一个直接和感性的认识。
衣:合体、先进
物联网之前,官兵军服裁量的整个过程纯手工化,既耗时耗力又容易出错。物联网时代RFID技术的引进,将极大提高军服裁量的速度和准确性。只需选一些不同尺寸的军服作为尺寸度量的标准,并在这些衣服上放置无源RFID标签,每个标签上都储存着衣物尺寸及仓储序号数据。官兵只需试穿不同尺寸的度量衣物,便可了解他们标准的尺寸。一旦官兵试上尺寸合适的衣服,工作人员便手持读写器对衣服上的标签和官兵的保障卡进行读取,根据这些信息就可迅速调取库存,或者通知厂商订制,继而按需配送至官兵手中。
物联网时代,为官兵配发的作战服,由于使用了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安装了控制芯片,将具备温控、定位、急救等功能。比如,加入了感温装置的作战服,能够根据士兵的需要,进行温度的调节,一年四季,士兵就如同穿着“空调”服。感温加上心跳计量等高灵敏度的传感装置,远在千里之外的后方卫勤保障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掌握前方士兵的体温变化和身体状况。针对受伤的士兵,甚至还能远程遥控作战服,像救护人员一样在合适的位置对伤口进行加压止血,并将伤情数据传至后方卫勤机构,做好相应救治与后送准备;若伤势严重,还可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让专家指导一线救治人员实施有效现地救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