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中国电子零件网 全球商人集结地 国际贸易商品城

企业总数: 10308 供应信息数: 212583 求购信息数: 705
 
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直播jrs » 商情速递 » 正文

2015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Q1分析与Q2预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09  来源:电子互联网  作者:杨先生  浏览次数:82
核心提示:一季度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体增长平稳,较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处于较为乐观状态。通信设备、家用视听、电子器件等主要行业增
 一季度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体增长平稳,较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处于较为乐观状态。通信设备、家用视听、电子器件等主要行业增长总体向好,光伏、LED、平板显示等细分领域运行良好,进出口延续去年年底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投资仍处于低位运行。

  产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产业总体环境较为低迷、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存在严重挑战、行业整体经营效益受价格下降影响显着、制造企业受劳动力市场不匹配困扰。展望二季度,“互联网+”行动计划有望加速消费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有望引领移动终端进入新的增长区间,预计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销售产值增速将略高于一季度水平,达9.5-10%。

 

  电子信息制造业形势分析走势判断

  2015年开年,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态势显着,多项重要指标显示当前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基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庞大规模,一季度以来产业发展较为平稳,基本维持了2014年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产业增速重新回到10%的水平。展望二季度,电子器件行业和家用视听行业等回暖,有望带动产业整体加速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总体产业保持平稳,产品增长变化显着

  1-3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2.4万亿元,同比增长10%,较去年同期(9%)高出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增加值增长12%,比去年同期 (11.3%)高出0.7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平均水平(6.4%)5.6个百分点,继续拉大领先优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3月当月主要指标形势向好,销售产值增速达到10.6%,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3%。行业整体效益提升,1-3月利润同比增长39.1%,比去年年底提高18.2个百分点;行业利润率为2.8%,高于去年同期0.6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速与去年相比出现显着变化。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产品产量显着下降,微型计算机产量增速下降12.8%;手机产量36772万台,增速出现下降,达-1.6%;去年增速达150%的移动通信基站产量出现-9%的负增长。家用视听领域,产品增长普遍回暖,彩色电视机产量为3331.6万台,增速达7.5%;其中液晶电视产量达3097万台,增速为3.9%。电子器件领域,集成电路生产 230.7亿块,增速高达12%;半导体分立器件增长5.1%。电子元件产量为7764亿只,实现1.6%的小幅增长。

  2015年1-3月重点产品产量及增长情况表


  (二)主要行业增长总体向好,细分领域运行良好

  通信设备制造业仍然引领产业发展,但增速较去年迅速下降。1-3月,通信设备行业实现销售产值增长12.5%,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由于体量较大和渗透率较高的缘故,通信设备行业难以再达20%以上的高速增长,增速低于去年同期6.3个百分点,领先优势不断缩小。

  受智能电视和智能家居的引领带动,家用视听行业一改去年的低速增长态势,进入较快增长区间。1-3月,家用视听行业产值达1749亿元,增速为9%,高于去年同期6个百分点,持续回暖趋势明显。

  经过大半年的运作与整合,国家集成电路推进政策效果显现,电子器件行业实现快速增长,增速位居各行业之首。1-3月,电子器件实现销售产值3649亿元,同比增长14.2%,高于全行业4.2个百分点。

  在细分领域,光伏、平板显示和LED行业纷纷运行良好。据光学光电子协会统计,一季度平板显示器件销售规模约220亿元,同比增长10%,营收预计 380亿元,同比增长18%。据中国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与应用联盟统计,LED行业内主要企业表现出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步增长,大型企业和具有特色的企业成长性良好。

  (三)进出口总体企稳回升,主要行业持续变化

  一季度进出口形势延续了自去年年底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低于5%的小幅增长。1-2月,进出口总额1887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出口1144.4亿美元,同比增长1.2%;进口74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2月当月,出口增幅大幅上升,出口额达531亿美元,同比增长 18.6%,有望继续拉动进出口增长;进口额达333亿美元,同比增长0.1%,短期增长动力仍然匮乏。

  主要行业进出口增速明显分化。出口方面,电子器件、通信设备、家用视听、电子元件、电子仪器设备等行业出口纷纷保持增长,其中,电子器件逆转去年的出口负增长态势,出口额达185亿美元,增速为7.1%;通信设备出口额为306亿美元,增速高达20.1%;家用电子电器外销回暖,出口额达163亿美元,增速达10.9%。但是,计算机出口仍然出现了-10%的负增长。进口方面,电子器件、通信设备进口增速为正,进口额分别为411亿美元和69亿美元,增速分别为3%和10.4%;计算机、电子元件、电子仪器设备、家用电子电器、电子材料等行业进口均为负增长,进口增速分别为-9.4%、-4.5%、-19.1%、-0.6%和 -7.0%。

  (四)投资持续处于低位运行,各领域新开工项目差异显着

  1-2月,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1022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年底分别低2.6和3.3个百分点,比同期工业投资低 3.1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电子器件投资持续低迷,投资额为283亿元,增长-2.5%,其中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领域分别完成投资62和201.5亿元,增长8.9%和下降2.8%,增速低于去年同期49.5和29.1个百分点。通信设备等行业投资开局平稳。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和家用视听行业等整机行业投资较为平稳,分别完成投资80.7、86.6和16.3亿元,同比增长20.3%、24.9%和24.1%。信息材料、光伏相关行业投资由负转正,同比增长55.1%和53.6%,增速提高87.2和105.8个百分点。

  新开工项目数持续下降。1-2月,电子信息产业新开工项目 829个,同比下降5.8%,增速比去年同期(16.2%)下降22个百分点;全行业计划总投资仅增长0.4%,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283亿元,同比下降27.6%,增速低于去年同期(7.9%)35.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机电行业的光纤光缆和光伏设备相关领域的新开工项目分别增长45.5%和64.9%,增势突出;整机行业如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家用视听新开工项目分别下降19%、20.2%和23.5%; 电子元件和电子器件新开工项目分别下降0.8%和27.1%。

 

  二、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总体环境较为低迷

  与2014年一季度相似,2015年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也处于较为低迷的态势,多项指标低于预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4万亿元,同比增长7%,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GDP增速的新低,较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从产业配套来看,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环境,当前制造业增长速度为7.2%,与国民经济增速总体持平;从产业投资来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0.4%,较去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总体投资环境恶化也导致了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外贸方面,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波罗的海贸易指数”显示当前外部需求明显不足,作为典型外向型产业,出口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冲击首当其冲。

  (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仍然面临严重挑战

  彩电国内市场日趋饱和,2014年各彩电企业积极转战国外市场,出货量和营业收入都稳步增长。但据视像协会反映,自2015年1月起,彩电外销的出货量下降26.3%,出口额下降23.4%,这意味着国外市场需求也开始走低。在此过程中,主要由于自主品牌在国外市场建立品牌知名度、引领“中国制造”从低端向高端转变存在较大挑战,难以靠单个企业完成,因此,自主品牌产品推介存在难度,目前企业依然倾向于代工生产。

  (三)价格下降影响部分行业经营效益

  当前,以LED、彩电业为代表的部分电子信息制造业增产不增利现象明显。在LED领域,面对LED照明、显示屏等应用市场向好趋势,LED企业发展呈现不平衡性,价格战仍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随着芯片价格的不断下降,一些企业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现象较为严重。在彩电领域,我国彩电业处于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转型期,互联网营运模式的广泛应用推动市场竞争主体由单纯的产品竞争转为产品+内容+服务的多重竞争体系,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推出的同时,产品价格快速下降。而传统彩电企业由于在内容服务方面布局不足,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因此普遍存在着盈利不足的困境。

  (四)制造企业面临人工成本上升和人才供给不足的困扰

  用工成本高企造成企业和员工双重负担。广东省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广东省企业人工成本平均上升了5-10%。由于最低工资标准需按照规定年均增长12%,加上以此为基数的社会保险缴存额大幅提升,导致部分企业缴费总额上升70%,员工缴费同比提升96%,公司负担比例提升60%,构成了企业和员工的双重负担。同时,高层次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制约产业升级。企业普遍反映,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形势喜人,特别是围绕移动互联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拉动产值增长,对高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劳动力市场构成一定压力。

 

  三、二季度走势判断

  (一)电子器件和家用视听引领行业发展,二季度产业形势继续保持平稳

  赛迪智库认为,由于产业外销的贡献率不断走低,预计电子信息制造业仍将维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展望二季度,由于集成电路推进政策持续发酵,电子器件行业增速加快,加之家用视听行业继续转暖,产业整体状况将好于一季度。预计二季度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销售产值增速将略高于一季度水平,达10-11%;增加值增速基本维持现状,约12%;进出口增速有望加速,达到5%。

  (二)“互联网+”行动计划有望出台,加速消费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

  2015年“互联网+”引起全国各界高度关注,有望在年内出台相关行动计划。当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据麦肯锡预计,2013年到2025年间,互联网在中国GDP增长中的贡献可望达到7-22%。消费电子、汽车、化工、金融服务、房地产、医疗卫生这六大产业产值超过中国GDP的1/4,互联互通、数字化、智能化将对产业融合起到关键性引领作用。预计二季度,互联互通的智能终端设备、数字媒体与内容将进一步推动消费电子发展,供应链物流智能化、车联网相关服务将引燃互联网在汽车这个大型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远程监测技术的提升和非处方药品电子商务将开发医疗电子的市场潜力,需求预测及生产规划智能化以及基于物联网的定制化系统将推动生产流程的智能化。

  (三)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引领,移动终端有望进入新的增长区间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趋势。据市场咨询机构研究,2015年产业巨头将高度重视公共云和商业云布局,移动云技术有望快速提升。云计算移动虚拟化的重要趋势是将虚拟化技术应用于手机和平板,适用于移动3G设备终端(平板或手机)使用企业应用系统资源。预计二季度,能够把互联网上所有的终端、服务器统一在一个安全可控的统一架构下来运作,从而解决第三方开发者开发、运营、推广和变现方面难题的移动云技术将取得大量进展。移动互联与固定网络之间的互联与互通,云端与移动端、桌面端的联接,使得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在这些过程中起到更为核心的联接作用,有望进一步开启智能终端市场。

  (四)政策建议

  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进一步支持开放的产业生态体系的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竞合发展模式。鼓励制造业企业与电信运营商、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建立开放公共服务平台,将用户资源和创新资源有效结合、互惠互利。加快制定新兴领域发展的统一服务标准和规范,实现不同产品间互联互通,规范信息服务市场并保证用户信息安全。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设立创新基金,支持业务创新,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加快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对接和联动。加强内地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供需对接,共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实现材料、设备、技术、供应链、人才等全产业链对接,实现有效转移和高效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针对主导产业配套相应产业环境,允许落后地区采取相应优惠政策,促进和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建立良好的产业出口应对机制。继续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大力提升企业海外市场开拓水平,紧抓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市场格局调整契机,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加强信息、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提高出口退税效率,实施普惠支持政策。出台支持自有品牌出口补贴政策,加大对自主品牌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鼓励大宗产品出口,在税收上给予减免优惠,在资金上列专项支持,提高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业新氛围。推动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和宽容的决策氛围,推动形成技术、商业模式、机制体制全方位创新的良好环境。将“宽容机制”作为推动产业创新和行业转型提升中的重要内容,以创业投资基金等新形式使用政府产业化资金,支持创新探索,允许创新过程中的失败,进而形成既能激励创新、又能有效规避失败风险的机制体制。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机制体制改革,形成柔性的组织结构,提高国有企业决策速度,推动国有企业的“容错机制”建设,以促进创新,适应市场和用户的变化。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